福州毒品犯罪辩护律师分享——2020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
2020年,中国禁毒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禁毒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毒品治理,持续开展“净边”、“平安关爱”等专项行动,全面推进重点整治、示范创建和禁毒扶贫工作,推动禁毒工作取得新的明显成效。
全国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6.4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2万名,缴获毒品55.49吨;查处吸毒人员42.7万人次,处置强制隔离戒毒14.95万人次,责令社区戒毒9.9万人次。
受疫情严控和严打高压双重影响,国内涉毒违法犯罪得到遏制,毒情形势持续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拓展,呈现现有吸毒人数减少、规模化制毒活动减少、制毒物品流失减少、外流贩毒人数减少等“四个减少”的积极变化。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人民群众对禁毒工作给予较高评价,总体满意度达到96.96%。
受疫情扩散蔓延等因素影响,全球毒品泛滥态势进一步发展。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不仅给全球经济、公共健康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重大影响,也给全球毒品生产供应、贩运方式和消费需求等带来诸多新变化。
“金三角”、“金新月”、“银三角”等毒源地禁毒工作弱化,经济衰退导致更多农民转向毒品种植,全球毒品产量居高不下。疫情防控导致航空、陆路交通及人员流动受限,海上毒品贩运增多。
疫情封控带来的失业率上升,使更多的贫困和弱势人群转向吸毒或从事毒品犯罪活动,全球目前约有2.7亿人吸毒。疫情对中国内毒情形势变化影响不断加深,一季度疫情严控条件下涉毒活动受到明显遏制,二季度疫情防控降级、涉毒活动逐步反弹,三、四季度疫情防控转入常态,涉毒活动接近往年同期水平。
受国际毒情和新冠疫情影响,中国毒情形势出现一些新特点新变化,禁毒工作面临新的风险挑战。
经过多年持续开展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和吸毒人员排查、病残吸毒人员集中收戒收治等工作,推进吸毒人员“平安关爱”行动,中国毒品滥用治理工作成效明显,每年新增吸毒人员增幅减缓,现有吸毒人员逐年递减,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数持续上升,但受国际毒情和新冠疫情影响,毒品滥用问题仍然复杂,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变化。
——吸毒人数持续下降,毒品滥用受疫情影响明显。截至2020年底,全国现有吸毒人员180.1万名,同比下降16.1%,连续第三年减少;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数300万名,同比上升18.4%。全年共查处吸毒人员42.7万人次,下降30.8%;其中新发现吸毒人员15.5万名,下降30.6%。受疫情防控影响,国内毒品滥用情况变化较大。疫情防控严密时期,因人流、车流、物流受阻,吸毒人员获取毒品难度大,上半年全国吸毒人员查处数、新发现数大幅下降。疫情防控常态化后,部分地区毒品滥用问题出现反弹。
——滥用种类多样,吸食毒品替代物质增多。在180.1万名现有吸毒人员中,滥用合成毒品103.1万名,占现有吸毒人员总数57.2%,滥用阿片类毒品73.4万名,占现有吸毒人员总数40.8%。海洛因、冰毒等滥用品种仍维持较大规模,大麻吸食人数逐年上升,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时有发现,花样不断翻新,包装形态不断变化,有的甚至伪装成食品饮料,出现“毒邮票”、“毒糖果”、“毒奶茶”,极具伪装性、隐蔽性、诱惑性。疫情防控下,常见毒品难以获取,吸毒人员转而寻求其他物质替代,各地查处滥用杜冷丁、安眠酮等管制药物,吸食含合成大麻素、“笑气”、氟胺酮等替代物质情况增多。
——滥用场所更加隐蔽,利用网络平台在线吸毒增多。公安机关在KTV、酒吧等公共娱乐场所查获吸毒人员数量越来越少,私人住宅、出租屋、机动车内等隐蔽场所逐渐成为查获吸毒人员主要场所。越来越多的吸毒人员通过网络视频聊天聚众吸毒,涉案人数众多,发现查处难度大。
——滥用毒品的社会危害有所减轻,影响公共安全的风险依然存在。随着戒断三年未发现复吸人数和现有吸毒人数的“一升一降”,滥用毒品引发的毒驾、伤人等个人极端案事件和吸毒人员参与的“两抢一盗”案件大幅减少,但由于滥用合成毒品人员基数仍然较大,吸毒人员肇事肇祸影响公共安全的风险依然存在,预警防范难度大。一些大城市出现滥用“犀牛液”、“零号胶囊”等色胺类物质的吸毒群体,多为18至35岁、学历较高且拥有稳定职业的人员,传播艾滋病风险极高。
毒品主要来自境外、绝大多数来自“金三角”地区,仍是现阶段中国毒情的主要特征。2020年,全国缴获海洛因、冰毒、氯胺酮等主要毒品26.3吨,其中来源境外的22.4吨,占全部主要毒品的84.9%。中国国内毒品制造呈现萎缩之势,制毒规模、产量和工厂窝点持续减少,在国内毒品消费市场所占份额明显下降。
——“金三角”地区传统毒品和合成毒品全面渗透。2020年,中国缴获来自“金三角”地区的海洛因、鸦片6.3吨,占全国总量的96.2%,冰毒、氯胺酮18.8吨,占全国总量的83.1%。该地区毒品产能巨大、供应充足,是中国毒品的主要来源地。受疫情严控和边境封控限制,“金三角”地区毒品大量囤积在边境地区、价格极低,毒贩为回本牟利,伺机脱手,加紧通过多种渠道向中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大宗贩运。
——“金新月”海洛因和南美可卡因渗透有所加剧。2020年,中国缴获“金新月”海洛因186公斤、南美可卡因582公斤,同比分别上升1.4倍和2.5倍。“金新月”海洛因主要从广东走私入境,已形成分工明确、较为稳定的贩毒团伙网络。南美可卡因主要藏匿于远洋货轮集装箱中,中国东部沿海等地多次查获来自南美可卡因案件。
——北美大麻走私入境增多。2020年,中国查获北美大麻走私入境案件59起、缴获大麻16.9公斤,同比分别上升20.4%和1.6倍。大麻主要来源于北美地区,国内买家利用境外通讯软件或暗网下单,国外卖家将大麻夹藏在国际邮包中,从东南沿海走私入境,涉及中国17个省份。
——国内规模化制毒活动得到遏制,但仍存在制毒反弹风险。在“除冰肃毒”和制毒物品管制等多重作用下,国内制毒活动总体保持萎缩态势,尤其是制毒规模锐减。2020年,全国共破获制造毒品案件294起,与上年基本持平,捣毁制毒窝点167个、缴获冰毒和氯胺酮1.1吨,同比分别下降3.5%和54.8%,其中缴获百公斤以上毒品案件仅2起。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从下半年开始国内制毒活动出现反弹,破案、捣毁窝点数同比分别上升26.2%和33.6%。年内,全国有27个省份发现制毒活动,总体呈现规模小型化、工艺简单化、分布零散化等特点,国内毒品产量和消费市场所占份额持续减少。
——易制毒化学品流失得到遏制,但对其前体管控难度大。通过持续推进易制毒化学品清理整顿、深入开展“净边”专项行动,国内制毒物品流失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列管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明显减少。2020年,全国共破获走私、非法买卖、运输及生产制造制毒物品案件307起,同比下降7.5%,缴获各类化学品2335吨。不法分子为逃避打击,分散购买非列管的易制毒化学品前体,在制毒环节再合成加工成所需的原料,导致非列管化学品流入制毒渠道越来越多,监管、堵截、查处难度加大。针对这种情况,2020年中国对α-苯乙酰乙酸甲酯等6种化学品列入管制。
通过“净边”专项行动、“集群打零”打击零包贩毒等专项工作,强化专案攻坚,毒品走私贩运活动受到有力打击。2020年,中国破获走私、贩卖、运输毒品案件4.7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7万余名,缴获毒品43.9吨,同比分别下降24.1%、18.1%和10.9%,其中抓获外流贩毒人员1.1万名,下降近四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贩毒活动明显增多。
——“互联网+物流寄递”贩毒活动增多。物流寄递渠道贩毒案件持续上升,全国共破获物流寄递渠道贩毒案件3011起,缴获毒品4.3吨,分别上升9.5%和1.1%。其中,破获物流货运渠道贩毒案件414起、缴获毒品2.7吨,邮寄快递渠道贩毒案件2303起、缴获毒品1.6吨,“大宗走物流、小宗走寄递”特点明显。网络贩毒手段多样,全国共破获网络毒品案件470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506名,缴获毒品856.9公斤,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4%、9.2%和1.5%。疫情形势下,互联网虚拟平台、论坛、群组等成为涉毒活动聚集地。不法分子利用大众网络平台发布涉毒信息,采用数字货币支付毒资,使用邮寄、同城快递等方式或小众物流快递公司运送毒品,中途变更收货地址,交易两头不见人,加大了发现、查处、取证难度。
——海上走私过境大案有所发生。受新冠肺炎疫情扩散等因素影响,传统渠道贩毒活动出现变化,全国破获陆路贩毒案件3.3万起,同比下降25.7%,破获航空、铁路等渠道贩毒案件明显下降。海上运输受疫情防控影响较小,大宗毒品走私过境情况突出,福建等地联合海警部门连续破获多起海上贩毒大案,缴获各类毒品近1吨。
——西南边境贩毒活动突出。一些境内外贩毒团伙盘踞西南边境,坐大成势,利用暗网勾连、移动支付、卫星定位和通讯等技术手段实施犯罪,将“金三角”毒品从西南边境走私入境后,在华中地区中转集散,再销往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区,智能化、隐蔽性强,侦控打击难度加大。
2021年,中国禁毒部门将继续忠诚使命,履职担当,以深化“净边”专项行动为牵引,以开展“平安关爱”行动为载体,以防控新型毒品风险为重点,统筹推进禁毒重点整治、示范创建和农村毒品治理等重点任务,切实加强清源断流、预防教育、制毒物品管理、禁毒国际合作等工作,深化毒品检验鉴定、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应用,综合运用污水测毒、毛发验毒、社会调查等手段加强毒情监测,坚决整治突出毒品问题,着力加强禁毒社会化工作,不断推动禁毒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巩固扩大禁毒斗争形势持续向好态势,为实现“十四五”规划顺利开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积极贡献。